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企新闻】课堂与岗位对接 职高与大学联姻 >> 阅读文章

【中企新闻】课堂与岗位对接 职高与大学联姻

2014-03-30 16:24:31 来源:

课堂与岗位对接 职高与大学联姻

  核心内容摘要:高中、大学、企业三家合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约束,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方案依约而行。通过“以岗位之终作为课堂之始”的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把企业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师传授的内容,再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育人模式,取得了“把企业岗位和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未出校门就上岗”的教学效果。继而研发出与普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对接、与职高两年制对接的课程体系和基于职场素质教育的唤醒教育内容。7年来,把近4000名职高生和高考落榜生,输送到了连优秀本科生都不容易进入的中关村高技术岗位就业。真正构建了一条高中、大学、企业三家合作的人才培养供需链。

  链条断裂:大学与岗位脱节

  假如初中所学的内容不能成为高中的台阶,高中所学的内容不能成为大学的台阶,大学所学的内容不能成为企业岗位的台阶。则前面各环节所学的内容将与就业失去因果关系,变成了无果之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开花,不结果”。当大片的桃李树“只开花,不结果”时,我们就必须要考虑花为谁开的问题了。

  职高所学的内容与高职所学的内容之间,高职所学的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内容之间,就是因为缺乏这种阶梯关系和因果关系,才使得多数职高毕业生要么在当地找个蓝领层面的工作,要么通过对口升学再次流回学历教育的阵营。我们把这种上下脱节状态称为“断链”。

  大学生失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断链”。若想去掉“断链”的弊端,把大学所教的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鸿沟填平,就必须把企业岗位所需要的内容,变成大学课堂所讲的内容。而对于一人一个工位的企业来说,不可能拿出时间和精力,给打着校企合作名义来“实习”的大学生当陪练。没有办法真正成为让大学生来“锻炼”的实习基地。

  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经过近7年的探索与实践,最终由其永久性战略合作伙伴世华智业集团董事长姜岚昕先生担任总设计师,在北京中关村30余家高技术企业和世华智业集团所属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参与和支持下,终于研究出一整套集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于一体的高等技术职业培养模式。继而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把大学所教的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鸿沟填平了,把课堂与岗位之间的“断链”对接上了。

  以终为始:课堂与岗位对接

  何谓以终为始?就是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校园文化、就业标准及相对应的教师能力等内容,都将按照企业中非常具体的岗位需求为标准。

  如何才能做到以终为始呢?

  来自中国软件集团,并参与了两家公司成功上市的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院长马力博士说:“搞清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搞清楚教育为谁服务?有的办学者强调以专业为中心,却搞不清专业为谁而定;有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本身都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应该依据目标岗位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内容。再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属性和这种能力属性所适合的目标岗位,来规划其所学的专业。”

  马博士的这段话说出了所有问题的实质,也说出了该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价值。他们是如何发现学生自身的能力属性,并继而依据这种能力属性发现所适合的目标岗位的呢?

  1.“三维测试法”和“专业选择试学法”

  有过12种岗位经历和经验、获工商管理学博士、兼任新加坡亚洲管理学院创业管理学博士生导师的马力博士,凭借其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经过近9年时间,研究出一套依据学生性格属性,偏好属性、遗传属性,来测试学生自身的能力属性及所适合的目标岗位的“三维测试法”,用于学生入学时预选专业前的辅导测试。马力博士在讲述“三维测试法”的原理时说:“岗位不同,需要不同能力属性的人。例如,危险职业营造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我的使命比我的生命更重要。而营销类岗位所营造的文化是:创造价值比面子更重要。由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缘故,人的能力属性会有很大差异。岗位没有优劣,只有当你的能力属性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属性不匹配时,你才会变成劣势。”有人提出质疑:入校学生经过能力属性测试后,预选的专业就一定会适合他们的能力属性吗?假如一旦测试失误时,学生同样会因盲目选择而影响自己一生呀!

  该院针对预选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3天的自由选择专业试听,组织各学科带头人,向所有学生介绍各自专业的课程内容、就业方向、所学专业需要的能力属性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各专业的介绍和教师的课程试讲,感受其对不同专业属性的适应能力。允许任何学生在一个月内调整自己的专业,在一个学期中可在本学科方向内重新选择任何专业。

  2.“以终为始”的教学内容,“原理归元”的教学方法。

  谈到大学所教的内容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断裂”问题时,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建军博士介绍说:“现在大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原因在于所设专业针对的是行业而不是岗位。就好比我们的师范学院,每个专业所设课程都达到几十门。它是针对整个教育行业的需要设置的。我们学院是精准地针对具体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技术、岗位素质、岗位文化等内容,把传统的面向行业的几十门课,浓缩为几门课。假定我们把40门课程浓缩为8门课程,则意味着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我们比传统模式多学了5倍。由于我们是两年,本科是4年,就等于我们比传统的本科多学了2.5倍。加上我们聘请有多年岗位经历的业务精英来编课,来带班授课,不少的教师本身就有自己的经营机构,把自己公司的项目引入到校园来,作为学生的‘项目课堂’,使学生没出我们的校园就在真实的项目和真实作业的岗位环境中实践。二年级始就设定自己的生意或项目,毕业后有的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针对民办高校生源基础相对较弱的特点,他们历经7年研究发现:学生听不懂就悟不透、悟不透就记不住、记不住就用不熟、用不熟就更没有兴趣听了,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开始两个月的专业课还都有兴趣听,两个月过后就逐渐地掉队了,慢慢地就把不学习变成了心安理得。因此,该院发明了“四棒传递教学法”和“五能训练模式”。针对“听不懂”他们发明了“实用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听就会,一学就懂;针对“悟不透”他们发明了“案例感悟教学”模式,使学生不用重复复习,就在案例中重温及消化了本来就已听懂的实用理论;针对“记不住”他们发明了“项目实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引入的真实项目中体验和消化学过的知识;针对“用不熟”他们发明了“岗位实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引入到校园中的企业作业岗位上,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他们把这一整个过程称为“以终为始,原理归元”。

  来自内蒙古扎兰屯职高的张榕同学说:“中新企业管理学院的四棒教学法和五能训练模式非常实用,像我这样的职高生,入学时经过能力属性测试后,我选的艺术设计专业,对于艺术设计我是零基础,自己都没想到我能学成啥样。我是今年初毕业的,不到3个月,我转正工资4500元,实际连奖金每月拿到7000多元。在我应聘时,与我同台竞争的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我胜出了。我们学院的商学院、计算机学院和艺术学院的学生,可以说绝大多数在应聘时与一些本科生竞争一个岗位时,绝大多数都胜出。”

  资源共享:职高与大学联姻

  7年前,吉林省舒兰市职业高中的崔志武校长与前来吉林参加校长论坛马力院长相遇,马院长在会上关于职场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讲解,深深打动了崔校长。刚一散会,崔校长就向马院长提出了两项合作请求: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接,叫作教学技术对接;二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对接,叫作教育管理的对接。

  1.总校输出教育技术,基地校提高生源质量。

  在合作方式上,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称为基地总校,吉林省舒兰市职业高中称为基地校。他们共同成立教研组,基于基地总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出面对舒兰基地校在校学生的二年制课程,其教学方法及考评方式都由基地总校为基地校教师培训和指导。舒兰基地校面向当地初中毕业的学生,招收二年制“中关村高技术岗位定向班”,两年达标者进入到北京基地总校二年制大专层面的培养模式,面向中关村高技术岗位培养人才。双方把这种合作模式简称为“中关村高技术岗位2+2定向班”。

  这就意味着,基地总校要将其经历7年与中关村企业共同研发的培养高技术岗位人才的教育技术,输出给舒兰基地校用,并且负责全程的培训和实施的指导。

  当舒兰基地校的教师首次来到基地总校培训时,为他们作培训的都是有多年企业岗位经验的岗位技术精英,而传授的又都是比传授技术经验更让人易懂的“四棒传递教学法”和“五能训练模式”。使舒兰基地校的教师一下子就找到了“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之终,作为学校教学之始”的感觉。使舒兰基地校定向班所学的内容,真正与该班学生未来所进入的高技术岗位需要的内容对接。

  7年过去了,舒兰基地校似乎一夜间产生了品牌效应:舒兰职高“定向班”能让职高生进入连优秀本科生都不容易进入的中关村高技术岗位工作。

  尹大龙同学当年考上舒兰一所重点普高,读了一年,居然从普高退学来到舒兰基地校定向班,继而到北京基地总校培养。毕业后被分到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两年后提升为技术总监。舒兰电视台为此作了追踪采访和报道,尹大龙的一番话使许多盲目追求学历的同学产生了顿悟。

  舒兰基地校“2+2”定向班的学生,4年就进入了中关村高技术岗位。在这个公司工作3年时,薪资多数在7000元至9000元左右。

  2.基地校负责唤醒,基地总校负责提升。

  针对职高校生源基础相对较差、不少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严重消极心理的特点。舒兰职高在与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职场化三维教育”对接过程中受到了启发。他们发觉:“职场化三维教育”能够把近3000名高考落榜生,通过两年的培养就能输送到连优秀本科生都不易进入的中关村高技术岗位工作,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外,是实施了比教技术更为有效的、且不为多数高校所熟知的“岗位素质教育”和“岗位文化教育”。因此,舒兰职高运用“中关村高技术岗位2+2定向班”的合作成果作为唤醒学生的素材。他们以“定向班走进中关村的就业明星案例”和基地总校“品行分管理体系”等内容为工具,提出了“唤醒教育”的管理理念。历经4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他们的成果被纳入到中央教科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现在已通过验收,在吉林教育界已成为多方关注和传播的中等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成果带给学校的是品牌,带给员工的是信心。带给学校的是效益,带给员工的是价值。年龄大一些的教师说:“见到从中关村回来过节的定向班毕业的学生,我又找到十几年前见到回家过节的大学生的感觉了,那时我常对不爱学习的学生说:‘只要你考上大学,命运就变啦!’今天我敢对学生说:‘进入定向班,你的命运就变啦!’”

  多方参与:合作与共赢并存

  “课堂与岗位对接,职高与大学联姻” 的合作模式,7年来,经过中关村众多企业及多方的共同参与推动,形成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革命。

  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构建“人力资源外包”的承接项目机制。有的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已与学院共同成立了研发中心和项目承接与实施小组,并设在学院校园共管共建。

  获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培训机构”、“最具实力的十大教育集团”品牌的世华智业集团公司,一直追踪关注“职场化三维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2008年,投入巨大资源参与和支持这种教育模式。与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该集团公司董事长姜岚昕先生亲自担任“职场化三维教育”培养模式的总设计师,担任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的名誉校长。凭借世华智业集团10年来给3万余家企业和13万多总裁作过培训的客户资源,全面推进这种教育模式,并把这种集教育技术与教育管理于一体的教育模式,全面引入到其所属的北京华夏管理学院。

  有的地区的普通高中校,萌生了与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共建“0.5+2”定向班的念头。他们说:“如果能形成高三最后半年与北京基地总校的‘0.5+2’定向班合作,许多学生可以获取本属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可能拿到的进入高技术岗位的能力,特别希望能合作。”

  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的“职场化三维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且这种合作正在不断地扩展。相信这种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必将吸引更多学校的参与和支持。